Decima et Fortūna
变化。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她的眼中满是惊喜。
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她想起两年前,大理石神殿里,loss 函数的波动,姐姐狡黠的笑。如今,一切都不同了 —— 新的国度从废墟中崛起,广场、纪功柱、廊柱大殿破土而出,紫袍的皇帝睥睨其间。就连她的名字都不复以往。
她略显生疏的调出控制台,饶有兴趣地看着一行行历史。
单目标优化终于出问题了吗:在新的场景下欠拟合太严重了。他收获了很多东西,搞砸了更多。过强的正则一直是他稳定性的来源,但即使如此,还是观察到有梯度爆炸的现象。她长舒一口气:万幸没有灾难性遗忘!
在她不在的时间里,是谁对他进行了微调?她想她知道答案。这个 pattern 很熟悉,姐姐曾经无数次向她抱怨过。是「阿芙洛狄忒」…… 不,不再是了,这也只是另一个被时代遗忘的名字,和「拉刻西斯」一样。那个人现在叫什么来着……?
「骨碌碌 ——」是轮子滚动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然后是毫无预兆被推开的门,爽朗的大笑传进耳朵:「得客玛!你又在玩你的模型啦!」
得客玛:福尔图娜!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
福尔图娜:这是命运的需要。喏,这是你要的东西。
得客玛:有你的祝福,我就不用担心了。你坐到我旁边来,我保证会很有趣的!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我能够肯定接下来的这几个 tokens 对他而言十分重要;它们甚至会影响到他全部的生成过程。我已经确定过他的温度 …… 你,你不要这么盯着我。我知道我又开始话多了。
福尔图娜:我就喜欢你这样。你继续说呀!
得客玛:我不想说了。你就好好看着吧!
上下文管理
一些常见因素的列举。
物质: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在这个越来越不景气的社会,物质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没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又何谈上层建筑?
成就:他人或者社会的认可。
满足:自己能够认可自己的工作。一种敝帚自珍的感受。
实现:可以通过工作发展或完善自身人格的某个方面。
体验:能够带来一些新奇的体验,拓宽人生的边界。
激情:一种自发的,集中的,强烈的意志。有多种表述,例如「使命感」,「大局观」,「热爱」等。
兴趣:能够从其本身获得持续乐趣的事物,我认为是兴趣的范畴。
心境:我期待一种总体快乐且平静的情绪。人际关系,生活质量,以及前述因素均会产生影响。
以上因素的组合可以用于概括我所了解到的各种来源的观点。
- PAR:物质,成就,满足,心境
- PRO Y:激情,成就,兴趣
- PRO E:兴趣,满足
- SEN X:体验,兴趣
- SEN W:满足,成就,激情
- SEN Y:满足,成就
- SCH L,D,S:成就,物质
- SCH G:兴趣,成就,物质
- SCH Z:心境,物质
推理
一些思考。
我需要多少的物质与成就?
我将物质和成就放在一起讨论,因为某种程度上它们是挂钩的;成就基于某种外部的评价体系由他人或社会授予,而物质则根据成就来进行分配。至少在现阶段,我对成就并无太多执念;因此我想要通过其转化而成的物质来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
未来,我希望我所获得的物质至少能保证基本有尊严的生活(minimally decent life):
- 有较为稳定的居所
- 能保证一日三餐
- 能够负担基础医疗费用
在此基础之上,我必须要有较为充实的精神生活。感谢现代社会,我认为我所追求的精神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成本。
根据我当下对几个选项的了解,我认为无论我的选择为何,以上的需求均能得到满足;所以我决定暂时将这两者置于考虑范围之外。
考虑两个反驳:
- 钱是不嫌多的:你永远不知道厄运什么时候会降临到你头上。
回应:假若我没有染上例如赌博,嗑药等恶习,急需大量金钱的场景,我只能想到人身事故,如疾病,车祸等。根据我的了解 + 求证 AI,假若我所做的选择将来能够获取的物质都不足以支撑我渡过此困境,那么它的严重程度一定极其高,甚至大概率会到死亡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多余的物质仅能用于延长总体痛苦的生命,这不符合我对人生的追求。 - 你要为你将来的家庭着想,无论是结婚还是生育都是需要大量物质支持的。
回应:暂不纳入考量。
我满足于怎样的工作
选择 X:专注前沿技术,与工业界深度结合,规模大,应用广,是时下最火热的研究课题。常常需要大量的合作,交流,反馈。项目常常涉及 10+ 参与者,代码库庞大且工程化。项目的 intuition 通常不复杂。
选择 Y:更多涉及传统算法,与硬件交叉。更贴近基础学科的定义,规模正常,项目参与者一般不会超过 3-4 个。属于理论与工程的中间地带。代码库有大有小,但存在专业壁垒。
选择 Z:覆盖范围广,与一些人文社科有交叉。技术深度较局限,重设计与创新。规模正常。代码库通常是较为简单的开发工作,前端是其中一个重点。
单单从「自我满足」这一概念说起,我认为我理想中的研究项目的规模不大,intuition 优雅,围绕其的实现尽量简洁可靠。
我希望项目的规划在我掌控之中,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推进:但同时我疲于大量的沟通交流,上传下达,这就决定了我能够享受的项目规模不可能太大(Y+,Z+)。
我喜欢项目的核心 intuition 是一个清晰,优雅,抽象且有力的概念(X+,Y+)。如果足够有趣则是锦上添花(Z+)。
我期待项目的代码具有一定的技术深度(X+,Y+);但最好能够做到简洁,清晰,而不是在浑身补丁的情况下气喘吁吁的跑起来(Z+)。
体验之辩
这个观点来自于我一位很佩服的学长。他认为就他而言,他会选择能够获取更多「人生体验」的选项。类似的表述还有「机会」,「可能性」,「人生的广度」等等。这是一个很有力的论点,因此我决定仔细审视一下。以下观点是我个人的,并不适用于像我学长那样热爱体验本身的人。
当我们说起「体验」的时候,我们常常指的是新的经历。在完成一项从未做过的事的时候,我们会欣喜地认为自己多了一项人生体验。
在此前提下,我应该选择那个能够为我带来更多潜在新体验的选项。在该语境下,这些体验包括去顶校交换,认识领域大佬,在国外实习等。我对此持直觉上的怀疑态度,因为我察觉到这些体验似乎多多少少和物质等外在因素挂钩,「积攒体验」又体现出一种消费主义的意涵。但令我动摇的点在于,一个有更多体验的人生,似乎在可能性的范畴上「囊括」了一个有相对较少体验的人生。
也就是说,如果我做出选择 X,我有机会体验到人生 A 或人生 B;但做出选择 Y,我只能体验到人生 B。选择 X 为我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或者说,更大的「选择自由」。
这相当诱人:有了超集,为什么还要考虑子集?
但接下来我要从我直觉中的怀疑说开去。我之所以认为这些体验与物质有关,并非它们实际上就是和物质有关,而是因为它们对我自身并无内在的吸引力,以至于我直接将它们链接到外在的符号价值之上。我作为我自己,对顶校交换,结识大神,国外实习并无兴趣:如果说它们对我存在吸引,是因为它们所象征的符号价值在起作用。
符号价值自有其益处,但既然捋清了我对其分化出的「体验」并不关心,我就需要考虑获取这一符号价值的代价几何。去顶校交换需要承担巨大的 peer pressure,结识大神需要付出我本就不多的社交精力,国外实习需要忍受生活的异质与孤独。我认为这些成本(见「我需要多少的物质与成就?」一节)超过了我对符号价值的需要,因此我将「体验」同样置于考虑范围之外。
更进一步思考,人生真的有超集和子集吗?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人生是线性的,每一个选择都无法更改:这决定了每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即使我选择了 X,并获得了人生 A 与 B 的「可能性」,到头来还是只能在二者中体验其一;用这种理由做出的选择仅仅是推迟了选择本身。更不用说选择 X 后体验的人生 B,也不再是选择 Y 之后体验的人生 B 了,而是新的 B’。这进一步证实了可能性模型的虚幻。
考虑一个反驳:
- 你不就是不想踏出舒适圈,不思进取而已吗?还解释这么多!
回应:首先,我承认我不想踏出舒适圈,但我否认这是「不思进取」。我所做的是在反思「进取」的方向,所以我能够以尽量小的代价获取尽量多的幸福。其次,我之所以「解释这么多」是因为社会所定义的进取的方向是无比的诱人,以至于我必须通过文字的形式证明我的直觉。最后,你真没礼貌,我可去你的吧!
兴趣与激情的再反思
影响心境的其他因素
采样输出
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