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nings of Life
人类对意义永恒的追寻,究竟是否只是一场梦境?
小记 CUHK Faculty of Arts 的 ANTH2350,Meanings of Life 这一节课。一开始只是为了转 CC 学分选的,后来愈听愈觉有趣。遂略作笔记,以便之后回顾。
This article is a self-administered course note.
It will NOT cover any exam or assignment related content.
关于「生き甲斐」
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 尼采
「生き甲斐」(ikigai) 即赋予生活意义的事物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人所感到的迷茫多来自于它的缺位。
由于缺乏思考,人不一定能够意识到自己的 ikigai 为何。关于 ikigai 的几个重要参数:
- it is not vague, but very specific.
- it is sometimes self-evident, but sometimes requires personal searching to discover.
- most people have it but not everyone does.
- it may change only a few times in one's life.
人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 ikigai,它总是被外在环境影响,轻则屈折,重则转变。
三个塑造 ikigai 的因素:
- Cultural conceptions = ideas
- Social negotiation = people
- Institutional channeling = rules
下文中提到的「意义」,含义与「生き甲斐」近同。
惟有穿过那道黑墙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 — John Keats
工作与家庭是最常见的意义,而一个正常运作的社会需要大多数人抱持这两种意义。但这两种意义多立足于现世 (this-world in orientation),因而较为脆弱。
死亡是对现世的最终威胁 (profound threat),是一堵矗立在地平线上的高墙,无情投下否定的阴影。一想到自己正不受控制的向它走去,人不免胆战心惊。
对死亡的畏惧促使人们转向永恒的,超越性的意义。贪婪的,痴迷的,渴望的;他们狂饮下不朽之源流出的泉水,希冀能够凭此摆脱与生俱来的动物性,超越究极的否定,获得某种形式上的永生 (symbolic immortality)。
- Posterity:没找到在中文中对应的翻译,感觉上应该是自己的某种形式作为某个 (自认) 不朽存在的一部分流传后世。这个不朽存在可以是绵延赓续的血脉,颠扑不破的真理,千秋万代的乌托邦等。
- Creation (创造):创造艺术带来的超越快感多来自于艺术在人心中引起的普遍的共鸣,而这种共鸣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易而消失的。
- Religion (宗教信仰):宗教为死亡的质问提供了一个最简单,但又最无可辩驳的答案。人的意义在于侍奉神,现世的信仰换取的是来生永恒幸福的保证。并且,宗教提供的意义最为 promising,也最普世:神的光芒能够照亮死亡高墙的任意一个角落。
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啊!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 毛泽东
亦敌亦友的社会。它慷慨地提供了意义,又无情地吞噬了意义。
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个体意义的合理安排:
- 一个社会的主导型意义 (dominant life meanings) 应当是工作与家庭。抱持工作意义的个体为社会创造有形与无形的财富,抱持家庭意义的个体为社会培养下一代社会化的个体 (socialized individual)。
- 社会需要少量个体拥有雄心壮志的意义。这些个体对财富,名誉,科学,宗教,艺术等 posterity 的追求不仅能帮助社会确立其在现世和来世的合法性 (this-world and beyond-this-world legitimation),还能推动社会的进化。
为何个体的意义总能匹配社会的要求?
第一,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社会化教育,个体不断被社会提供的价值体系影响。最经典的: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个好老婆,生一个/两个/若干个 (依国家政策而定) 孩子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易接受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意义。如果执意要逃离社会的价值体系,则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social cost),这个“一定”的量视乎社会的宽松度而定。
第二,社会以劝诱和吹嘘的形式,有意的操纵个体的意义。
- 劝诱:社会向遵循其价值体系的人许诺以好处。即:“上个好大学”必定意味着“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也必将导向“娶个好老婆”。但事实的确如此吗?这一系列价值链条间的联系真有这么紧密?在经济上行的时候,也许这是一条康庄大道;但在下行时,就不难见无数人大呼上当。再进一步反思,讨论这套价值体系本身就落入了社会的圈套。这个循环难道真正是幸福的象征吗?
- 相互吹嘘 (the mutual bluff):个体常有夸大自己价值和重要性的趋势,社会则刻意迎合他们的这一倾向。想想宗教,想想无数的某某-ism,到 American Dream,再到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已和谐] nation,个体迷失在宏大叙事中陶然自得,全然看不到横在自己面前的意义危机。这一吹嘘的过程虽不诚实,却同时有益于社会与个体,因此这个名词有一个 mutual 在里面。社会仅仅付出了极小的成本就掌控了个体的意义,个体则享受了被赋予极高价值的快感,不得不说两边都赢麻了。
个体的反抗与社会的合法性危机 (legitimation crisis):当社会所吹出的五彩斑斓,如梦似幻的美丽肥皂泡破灭以后,个体会意识到社会对他们的欺骗与操纵。这时社会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个体也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反抗。
硬反抗:(我不好说我擦),软反抗:日本的「引きこもり」(家里蹲),当下的“躺平”风潮等等,数不胜数。特点是:
- 通过自我否定 (下水道的老鼠,飞舞,蹲哥/姐) 来逃离社会的吹嘘,对宏大叙事脱敏到嗤之以鼻。
- 完全否定社会提供的意义,即使要付出社会代价 (这一代价还有可能要求其父母等亲属进行偿还)。
爱琴海滨的处刑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 苏格拉底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对意义的追寻。我们的意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古希腊时期 (Ancient Greek):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众神的身影尚未远去。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European Medieval to the Renaissance):中世纪是极其 God-centered 的。文艺复兴挣脱了一部分枷锁,赞美人类的存在,但仍然 profoundly religious。15 世纪末,印刷术的流行催生了国家意识与“想象的共同体” (imagined community)。
宗教改革和初生的资本主义精神 (the Reformation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 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促进了新教 (Protestantism) 的建立,这是一次对上帝的进步的回归 (radical return to God)。天主教堂对信仰的垄断被打破,仅需要一本圣经,信者便可与上帝建立联系。
- 加尔文主义 (Calvinism) 对人的完全否定和上帝的绝对权威。人类的全然败坏 (total depravity) 使得他们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攫取财富成为证明自己是上帝无条件拣选之人 (unconditional chosen) 的一种方式,这间接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 宗教改革后的圣战:三十年战争 (the Thirty Years' War),西班牙宗教裁判 (Spanish Inquisition) 等。宗教狂热的目的是争夺对来世而非现世的解释权。
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与理性时代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and the age of Reason):
- 科学、宗教的共荣与冲突。牛顿,培根等科学家非常的虔诚,他们将科学实验视为圣经之外的一种认识神创世界的方式。伽利略受到的宗教审判则体现出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 启蒙运动开始质疑上帝的地位。孔多塞 (Condorcet) 极其推崇的理性 (reason) 引领人类认识自然 (understand nature),创造幸福 (create happiness),并通向人类自身的完满 (show the path to perfection)。上帝在理性中并无一席之地,而具有理性的人类本身与自然开始成为意义的来源。
理性崇拜的衰退与意义危机 (The Erosion of Faith in Reason):
- 达尔文的进化论与自然选择学说:人类的动物性被强调 (由“猴子”进化而来),自然与人类的道德观念的冲突被揭露 (血腥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赫胥黎的怀疑)。人类本身与自然的超越性根基被动摇。
- 尼采和“上帝已死”:神是人类弱点中诞生的虚像;人类必须抛开上帝,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信仰的意义再一次受到挑战。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类并不是理性的存在;相反,他们无时无刻都被无意识的本我 (unconscious ego) 所驱动。进一步否定了人类的超越性。
- 两次世界大战,三角贸易,殖民主义,环境恶化:这是否是人类理性的荣耀?
现在又如何 (What Now)?
- 信仰,理性与自然的意义均已崩坏,它们的虚假承诺 (false promise) 被揭露,批判。在此基础上涌现的是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 对目的的消解,转而重视过程: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一个永恒的意义?也许有趣的度过一生已经足够。史铁生《设计好运》。
- 人工智能与因特网:机械降神。
结语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边的苦海。 — 臧克家
所以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课程开头的问题,兜兜转转讲了一个学期,到最后也没有回答。也许这个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就像我们永远会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样。
但令我不致那么怅然若失的是,在最后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Mathews 教授终于跳出了人类学家的视角,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四条建议。以此作为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Reference
This article is a self-administered course note.
References in the article are from corresponding course materials if not specified.
Course info (CUHK Faculty of Arts 提供,可在 APRU 交换):
- code: ANTH2350 Meanings of Life
- lecturer: Prof. Gorden Math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