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星光闪闪(贰)

我们抵达了一个关键里程碑:太阳,月亮,星空以及五颗行星都已经以或此或彼的形式整合进了地心说模型。尽管有种种不合理之处,但混沌无序的宇宙不再被视为不可理解的存在,我们在物理世界的一片空无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地球的存在是如此坚实,以至于我们以一种形而上的态度将其置于宇宙的中心。当永恒静止被证实为不存在之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不管怎样,现在先让我们尽情庆贺吧:这的确是人类理性登上神坛之前的一次伟大胜利!


  This article is a self-administered course note.

  It will NOT cover any exam or assignment related content.


Pioneers

天文学的摇篮时期。

  • Thales of Miletus (米利都的泰勒斯). The first person to seek rational explanations for observed facts, at a time when superstition was the prevailing worldview.
  • Anaximander (阿纳克西曼德). Disc-shaped Earth covered by a spherical heaven.
  • Anaximenes (阿纳克西美尼). Stars fixed on a transparent sphere which rotated around the Earth.
  • Parmenides of Elea (埃利亚的巴门尼德). Earth is spherical & Moon received its light from the Sun.
  • Pythagoras of Samos (萨摩斯的毕达哥拉斯). Phosphorus (启明) and Hesperus (长庚) were the same object, Venus. Musica universalis (音乐宇宙论).


Aristarchus: Thousand-Year Foresights

地动说的雏形。

  • 赫拉丘兹的西塞塔 (Hicetas of Syracuse) 与本都的赫拉克利德斯 (Herakleides of Pontus) 提出太阳与星星的昼行运动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 萨摩斯的阿里斯塔克 (Aristarchus of Samos) 提出日心说宇宙 (heliocentric Universe).

这两个观点在现代看来都比地心说先进;但在当时却遭到了驳斥。其中最著名的反对者是托勒密 (Ptolemy),他在其著作 Almagest (天文学大成) 中列举了诸多理由 (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确实很有说服力)。

  • 既然地球以如此快的速度自转,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 人在地球上跳跃,为何落下后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
  • 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为何星星的位置并不随季节变化?(这一点 阿里斯塔克做出了回答:地球的轨道半径相比其与星星的距离是可忽略的。我们知道他是对的!)


Hipparchus: Uneven Seasons

尼西亚的依巴谷 (Hipparchus of Nicaea) 是希腊化时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他精确测定了朔望月与回归年的长度,并估算了地月距离与地球半径之比。

他还发现季节长度不均:冬至到春分 (冬季) 需 94.5 天,而夏至到秋分 (夏季) 仅 88 天。这与地心说太阳匀速圆周运动的假设相矛盾。为此,后世提出两种改进模型 (均动摇了地心说的形而上基础),并被托勒密体系采纳:

  • Eccentric: 地球并不位于太阳轨道的圆心,而是有一定的 offset。
  • Epicycle: 太阳围绕一个小圆旋转,而该圆的圆心又绕地球旋转。

他,与 500 年后中国的虞喜,还注意到一个很微妙的现象:分点岁差 (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

天球绕地球南北地轴旋转;同时,地轴 (或其指向的天极) 又以 25722 年为周期,围绕黄道轴 (或黄道极点 ecliptic pole) 缓慢转动!在此过程中,地轴与黄道轴的夹角 (黄赤交角) 保持不变,变化的是地轴的方位 (orientation)。

这种自转轴 (SPOILER ALERT here) 绕另一轴旋转的现象称为进动 (precession),其影响包括:

  • 分点岁差:由于春/秋分点是黄道与赤道的交点,地轴进动导致分点沿黄道以每 72 年 1° 的速度西移。
  • 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差异:恒星年是太阳相对于遥远恒星回到同一位置的时间;回归年则是太阳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因分点西移,太阳无需完成完整周期即可到达下一春分点,故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约 20 分钟。
  • 北极星变迁:天极绕黄道极点缓慢旋转,使不同时期的北极星不同。
  • 黄道星座漂移:分点不仅是空间点 (黄赤交点),也是时间标记。其西移导致星座对应日期偏移。例如,2 月 7 日原属水瓶座 (Aquarius),现对应其西侧的摩羯座 (Capricorn) —— 因春分点西移带动整个黄道时间标尺后退。


Eratosthenes: Spherical Earth and its Size

12.5 Questions to Think About: Today we are far more technologically sophisticated than the Greeks. Are we equally philosophically sophisticated?

读完这一章后看到作者提出的问题,不禁汗颜。我在这个人生阶段所感受到的迷茫,某种程度上与其同源。Engineering 此专业是高度知识/实践密集型的专业,这也使得它的工具化倾向尤为突出。我不能,也无意仅仅做一个心无旁骛,技艺高超的铁匠;即使是全天下最锋利的剑,也刺不穿笼罩在意义之上的形而上学空无。

古希腊在古典时代(公元前 15 - 4 世纪)就得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亚里士多德将各种论据总结在其书 On the Heavens 中)。该思想在希腊化时代(公元前 3 世纪后)在近东文明广泛传播。古印度在笈多王朝(Gupta period,公园 4 世纪前叶)接受了该思想。在中国,直到 17 世纪地平论才逐渐被地球论淘汰。

First Measurement of the Size of the Earth.

昔兰尼的埃拉托斯特尼 (Eratosthenes of Cyrene),其人在公元前 236 年亚历山大大帝委任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他的每一个成就单独拿出来都对后世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 发明了质数筛法之埃拉托斯特尼筛,著名的欧拉筛的前身
  • 测量了地球半径
  • 测量了黄赤交角
  • 建议历法中每四年添加一天 leap day

通过下图所示的方法,他计算出 6366km 的地球半径,与现代估计值 6378km 相当接近。(注意,Syene 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夏至日太阳直射;Alexandria 则在其北边;两个城市经度仅相差 1° 左右。)

\text{dist(Alexandria, Syene)}/C=7/360,R=C/2\pi


Aristotle and his Ether

至今为止我们着重讨论了行星的轨道,运行模式,大小等,但鲜少提到它们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天文学的这一旁支被称为物理宇宙学 (physical cosmology)。影响最为深远,同时也是可追溯的最早的物理宇宙理论,是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提出的。

柏拉图 (Plato) 痴迷于数学、完美与理念世界的追求;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虽更关注现实世界,但其提出的物理宇宙模型仍深受 Plato 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的著作 天体论 On the Heavons 中,他提出了二世界四元素说:

  • 月下世界 (sub-lunary world, i.e., terrestrial world)
    • 由土,水,火,气 (earth, water, fire, air) 四元素由内而外构成,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与运动。
    • 自然运动 (natural motion):如从空中掉落的物体。Aristotle 认为最重的土元素会向宇宙的中心不停地下落并汇集,形成了地球。
    • 受迫运动 (violent motion):物体在被施加了力之后产生的运动。如推、拉等等。
  • 月上世界 (super-lunary world, i.e., celestial world)
    • 永恒不变的第五元素以太 (ether)
    • 所有天体均作完美匀速圆周运动,包括遥远的恒星
    • 宇宙最外层是静止的天球,再之外空无一物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其中蕴含的 Plato 遗产:

  • 二元论:月上世界是完美的、永恒的、不变的,正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月下世界则是「洞穴世界」。两个世界的物质和运动规律截然不同。
  • 目的论:自然运动的概念隐含着「寻找中心」的终极目的
  • 先验性:依赖纯粹思辨而非实证,典型的形而上学范式。(为什么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 因为匀速是最完美的运动,正圆是最完美的图形!=> 为什么?=> 它「理应如此」!)


Ptolemy: Cycles upon Cycles

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 Almagest 将古希腊行星理论推向了巅峰。他使用极其复杂的数学模型完善了双球理论(主要是为了满足正圆轨道与旋转速度恒定的形而上学 constraints),并能相当精确的预测各种星象。

首先,托勒密基于 tropical periods 的观测数据 (源自欧多克索斯 Eudoxus of Cnidus,另一位柏拉图的学生),提出了一个符合直觉的宇宙模型:行星轨道按周期长短由近及远排列,形成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层体系——从内到外依次为:月球 (1 个月)、水星 (1 年)、金星 (1 年)、太阳/黄道 (1 年)、火星 (2 年)、木星 (12 年)、土星 (30 年)。

这一排序中,太阳的特殊位置反映了柏拉图对对称性的追求——令其内外各分布三颗行星,而水星在内金星在外的顺序则包含幸运的猜测成分。赫拉克利德斯 提出的埃及系统 Egyption System 则将这两颗行星安排在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上。

接下来,为了解释 variation in speed,行星的 retrograde 等问题,托勒密应用了 three artificial constructions:

  • Epicycle => retrograde. Planet rotates on a small circle, while the smaller circle rotates around the larger deferent circle.
  • Eccentric => variation in speed. Place the Earth off-center.
  • Equant => variation in speed. Locate an artificial Centre of Motion about which the speed is uniform.
Ptolemy 在形而上学上完美的地心模型中做了许多 compromises。这是否某种程度上也为后来的日心说做了铺垫呢?

此外,托勒密还测算了整个宇宙模型的半径。他先在其著作 行星假说 Planetary Hypotheses 中做出了「宇宙无虚空」的假设:各行星的 epicycle 相切但不重叠 (同样也是相当形而上的假设),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宇宙半径 \(=\) 19,865 倍地球半径。

虽然这一推算并不像埃拉托斯特尼对地球半径的推算那样精准 (现代数据是其 10 倍),但接近 2w 倍地球半径大小的宇宙,还是给当时的人们以巨大的冲击。

Sun leads the dance.

托勒密模型中存在一些奇怪的,难以解释的巧合,它们都与太阳有关。

  • 对于 inferior planets 比如金星,水星,它们的轨道在黄道内;地球、本轮圆心 (center of epicycle) 与太阳一定共线:这是为了匹配 limited elongation 的数据。
  • 对于 superior planets 比如火星,木星与土星,它们的轨道在黄道外;本轮圆心-行星线一定平行于地日线:这是为了匹配行星逆行时冲日的数据。
  • 这意味着 inferior planets 的 tropical period 一定是 1 年 (本轮圆心在均轮上旋转同步与太阳在黄道上旋转),且 superior planets 的 epicycle period 一定是 1 年 (行星绕本轮旋转同步与太阳绕地球旋转)。

P.S. 行星的 epicycle period 与 synodic period 并不一致!

这些巧合揭示了太阳的某种特殊地位:地日连接线似乎控制着行星的运动方式。托勒密并未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而之后基督教在吸纳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体系后简单的称其为「上帝的设计」。至于上帝为什么要如此设计?这就不在人类理解的范畴内了。


Ptolemy-Aristotle Cosmology

希腊黄金时代 [公元前 4 世纪 - 前 3 世纪]

  • 亚里士多德 天体论 成书,主张地球为宇宙中心,提出四元素+以太论。
  • 柏拉图死后,马其顿的腓力二世 (King Philip II of Macedon) 邀请亚里士多德担任亚历山大王子的导师。
  • 这位王子即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统一了希腊城邦,征服了波斯,打通了东西文化交流路线。

希腊化时期 [Hellenistic Period,公元前 3 世纪 - 前 1 世纪]

  •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将军们分封帝国,希腊文化广泛传播至中东,北非,印度西部 —— 标志着希腊化时期的开始。
  • 亚历山大图书馆 (Library of Alexandria) 建立,使亚历山大里亚 (Alexandria) 成为了地中海学术中心。
  • 依巴古观察到岁差,计算地球半径,并编制星表。

罗马征服 [公元前 2 世纪 - 公元 4 世纪]

  • 公元前 146 年,马其顿王国被罗马吞并;公元前 30 年,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罗马征服。自此整个希腊化世界落入罗马手中,但同时希腊文化「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
  • 公元 1 世纪后期:托勒密 天文学大成 成书,承自亚里士多德地心宇宙模型,引入本轮-均轮 (deferent-epicycle) 系统解释行星逆行等问题。托勒密模型预测行星运动的精度可达肉眼观测极限,希腊天文学集大成于此。

罗马宗教化,地平论的回归 [公元 1 世纪 - 4 世纪]

  • 公元 30 年,耶稣受难
  • 罗马皇帝康斯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 信仰基督教。其顾问拉克坦提乌斯 (Lactantius) 批地球论为异端邪说 (pagan absurdity),并支持圣经启示的长方形地平模型。此外,希腊天文学与占星术的密切关联也让教会感到不安,其中暗含的宿命论,多神论与基督教教义 (自由意志,一神论) 相冲突。
  • 392 年,罗马皇帝迪奥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定基督教为唯一合法宗教,并颁布禁令禁止各种类型的异教崇拜,包括古希腊宗教。
  • 415 年,广受敬仰的著名女科学家,新柏拉图主义学者海帕提娅 (Hypatia) 在亚历山大里亚被基督徒残忍杀害。这标志着希腊化时代 —— 以及希腊科学与理性传统的彻底终结。

伊斯兰黄金时代与希腊文本的传承 [公元 7 - 13 世纪]

  • 632 年,阿拉伯帝国建立。762 年,阿拔斯王朝建都于巴格达。
  • 813 - 833 年,阿拔斯第 7 任哈里发马蒙 (Caliph al-Ma'mun) 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 (House of Wisdom),开启了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 (Graeco-Arabic translation movement),将大量的古希腊著作翻译为阿拉伯语。
  • 发明精密星盘,改进地心模型,测定岁差,复现地球半径测量,花剌子米发明代数学:伊斯兰世界成为知识中心,横跨西班牙、北非、中东、波斯至印度;阿拉伯语成为主流科学语言。
  • [DLC. 7 世纪,唐玄宗命令一行禅师开展一次全面的天文调查:北至铁勒 (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南达交州 (今越南中部地区),在十三个纬度各异的地点测量日影与北极星高度。]

希腊知识的再发现,宗教改造,与文艺复兴前夜 [公元 11 - 16 世纪]

  • 1085 年,在收复失地运动中,托莱多 (Toledo) 被卡斯提亚的阿方索四世 (Afonso VI of Castile) 收复,标志着伊斯兰知识转移至基督教世界的开端。克雷莫纳的杰拉德 (Gerard of Cremona) 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 由阿拉伯文翻译为拉丁文。
  • 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St. Thomas Aquinas, 1225 - 1274 A.D.) 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体系融入基督教神学。
    • 上帝成为宇宙「第一推动者」
    • 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地狱位于地心,而天堂在星体之外 (亚里士多德认为空的地方)。人类处于地狱与天堂之间,正如其灵魂处于拯救与堕落之间的张力中
  • 此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体系彻底神学化,成为正统教会教育的基石,并被奉为教条。托勒密体系相当的准确率,以及教会对意义的垄断,使得天文学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 14 - 15 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从伊斯兰世界传入,古腾堡 (Johannes Gutenberg) 发明印刷术,迪亚士 (Bartolomeu Dias) 绕过好望角 (Cape of Good Hope, 34° S) 并发现了南天新星座 — 这是文艺复兴的前夜,天文学的又一次辉煌即将来临。


Copernicus Revolution

1473 年,当尼古拉·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降生在皇家普鲁士 (即波属立陶宛) 的托伦时,欧洲正深陷百年战争和黑死病的阴影。但同时,造纸术的传入和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预示着前方的一场科学革命。

哥白尼 10 岁丧父,被身为瓦尔米亚主教 (Bishop of Warmia) 的舅舅抚养。成年后,他在意大利接受了全面的文艺复兴式教育,并在 24 岁被舅舅安排到弗龙堡大教堂任僧正 (canon of the Cathedral of Frombork)。

神职人员的生活优渥,俸禄稳定。哥白尼先在海尔斯贝格堡 (Heilsberg Castle) 担任其叔叔的秘书,1512 年主教死后,他回到弗龙堡教会,蛰居在教堂的高塔中潜心研究天文学长达 40 年。

早在 16 世纪初,儒略历积累的误差已经让教会焦头烂额 —— 复活节已经滑向盛夏时期!我们推测对历法的纠错是哥白尼转向天文学的重要契机 (他在意大利的大学里修习的是法律与医学),但最终他却给出了一个颠覆宇宙的假设:日心说。

Retrograde is only apparent.

托勒密体系认为行星的逆行是它们真的在「倒着走」,即行星在本轮上的运动方向与本轮在均轮上整体的前进方向相反。

而在日心体系中,逆行现象其实是一种视觉错觉:行星并没有真正后退,只是因为地球运行得更快,从地球上看去,行星就像短暂地「倒退」了一样。这种解释不仅更优雅,也完美符合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如果我们认同这个说法,行星的 synodic period (两次合日/冲日间时间) \(S\) 与 sidereal period (运行一周的时间) \(P\) 将不再毫无关系。令地球的 sidereal period 为 \(E=365d\),简单的追及问题即可推出: \[ \begin{aligned} \frac{1}{S_{\text{inferior}}}&=\frac{1}{P_{\text{inferior}}}-\frac{1}{E}\\ \frac{1}{S_{\text{superior}}}&=\frac{1}{E}-\frac{1}{P_{\text{superior}}} \end{aligned} \] Planet Ordering.


Reference

  This article is a self-administered course note.

  References in the article are from corresponding course materials if not specified.

Course info: CCST9012 Our Place in the Universe, taught by Dr. T.D. Wotherspoon

Course website: https://commoncore.hku.hk/ccst9012/

-----------------------------------そして、次の曲が始まる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