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博客时期 (仅统计大学期间):黄金时代 (王小波),神们自己 (艾萨克·阿西莫夫)
金阁寺
三岛由纪夫
[2023.9.26]
一方面,人类容易毁灭的形象反而浮现永生的幻想,而金阁坚固的美反而露出毁灭的可能性。
沟口自身的丑陋促使他不断对美进行附魅,从而构建了绝美的金阁。一方面,他无法做到正视自己的丑陋,以不被理解为傲;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做到与柏木一样,将缺陷视作自己的武器。美不断对他进行着折磨,从而促使他向美进行复仇。
对美的复仇同时又是对美的救赎;烧毁现实的金阁后,形而上的金阁彻底与世界断开了联系,成为了永恒的存在。被沟口拒绝的世界也自此开始像雪崩般袭来。
众神的战争:希腊神话与西方艺术
江逐浪
[2023.10.27]
神话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声无息的退幕,甚至人们都看不见众神转身而去的衣角;而希腊众神却用一场最惨烈的战争抹平了他们在人间的痕迹。
- 金苹果之争:在珀琉斯与忒提斯的婚礼上,牧羊人帕里斯将不和女神的金苹果献给了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特 (Aphrodite, or Venus),引起了众神之母赫拉 (Hera) 与智慧女神雅典娜 (Athena) 的不满。之后在阿芙洛狄特的旨意下,帕里斯将海伦掳走,导致了特洛伊与希腊两国间的战争。
- 奥德修斯 (Odysseus, or Ulysses):希腊智将。清醒,冷酷,个人与家庭的利益在国家荣誉之上。提出廷达瑞奥斯誓言,陷害帕拉莫德斯 (真理啊,你庆贺吧!因为你最终死在我的前面),遗弃神箭手菲罗克忒忒斯,提出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
- 阿喀琉斯 (Achilles):珀琉斯与忒提斯之子。女装大佬。出世时忒提斯提起脚后跟 (阿喀琉斯之踵) 将他浸泡在冥河水中,因此具有刀枪不入的神力。希腊第一勇士,但骄纵狂妄。
- 赫克托尔 (Hector):帕里斯之兄,特洛伊第一勇士。正直高尚,好男人。
- 卡珊德拉 (Cassandra):特洛伊女预言家。拒绝了阿波罗的追求从而被诅咒没有人将相信她的预言。
希腊神话的特点:神是高度人格化的,并且不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命运主宰一切。
理想国
柏拉图
[2023.12.19]
靠逻各斯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靠思考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世界的顶峰。
- 对人与城邦正义性的讨论:城邦的正义体现在统治者 (谋划者),护卫者 (辅助者) 与生意人上。人的正义体现在互相协调的理性,激情与欲望上。这三者是相互对应的。
- 好的理性是智慧的,好的激情 (不忘理智所教的应当或不应当惧怕什么的信条,因此勇敢是一种保持) 是勇敢的,好的欲望是节制的。好的三要素促成了正义的品质。
- 哲人与知识之爱:知识是关于有的,无知是关于无的,意见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存在。爱智者是哲人,爱意见者是普通人。哲人的心灵中有对于永恒概念的清晰原型。
- 洞穴之喻 — 关于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地穴与地上,影与实在。善的理念是一切正确者与美者的原因,它是可知世界中的太阳,真理与理性的决定性源泉,是造成可见世界中影的火光。
- 第八-九卷的四种典型人物与对应的城邦政治谱系:哲人王政治,贵族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僭主政治。
自报家门
汪曾祺
[2023.12.23]
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写作。朱光潜先生曾说,为了写作而读书,比平常的读书的理解,记忆要深刻,这是非常正确的经验之谈。即使是写写随笔,笔记,也比空过了强。毛泽东曾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肯哉斯言。
- 凡幽默,都带一点苦味。
- 关于结尾:汤显祖谈 董西厢 的结尾有两种。一是“煞尾”,一是“度尾”。“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
- 形成自己的风格: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 关于文学评论:一个作家在谈论别的作家时,谈的常常是他自己。“六经注我”,中国的古人早就说过。
- 关于沈从文的“贴到人物里去写”:托尔斯泰 “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好的语言就像“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 对民谣,方言的极度重视,甚至有 “看来凡属描写,无论写景写人,都不宜用成语”。
- 作家的使命感:没有社会功能,他的小说能激发人什么?我是意识到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有人说:我就是写我自己的,不管自己的作品在社会上起什么作用。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p.205)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2023.12.30]
人生真是糟糕透顶的事情,我已决定要花费这一生去研究和探究这一糟糕透顶的人生。
经常有人把叔本华的哲学概括为悲观主义哲学,读完这本书后我却不觉。用罗曼罗兰的话来说,他正是那个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的人。这不是最大的乐观主义者吗?
这本书让我冷汗直流的片段太多了。不忍用我粗劣的概括伤害原文的表达,遂不加改动的抄录如下。
痛苦与无聊
- 对生活稍作考察就可以知道: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作一个补充:每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强或弱的摇摆。
- 如果一个人距离人生痛苦的其中一端越远,那他距离人生痛苦的另一端也就越近。据此,每个人的天性都会指导自己尽可能地调节客体以适应主体,因而更充足地做好准备以避免自己更加敏感的痛苦一端。
- 我们这个世界乏善可陈,到处充斥着匮乏与痛苦,对于那些侥幸逃过匮乏与痛苦的人们来说,无聊却在各个角落等待着他们。
- 闲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也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备某些价值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
谦虚,骄傲与荣誉
- 谦虚是美德 - 这句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的发明;因为根据这一说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说成像一个傻瓜似的,这就巧妙地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这世界上,似乎除了傻瓜之外,再没别样的人了。
- 民族自豪感是最廉价的骄傲。
- 引起赞叹的东西是重要的,是被自己所掌握的;赞叹 (即名声) 是视乎环境与运气的。按照一般的规律,常人缺乏独立判断,尤其缺乏欣赏高级别和高难度的成就的能力。所以,人们就总是听从他人的权威。(小提琴手与耳聋的观众之喻)
意志论
具体的意志论讨论在叔本华的另外一本著作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中。后面一定要补。
- “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一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解释:快乐消解了意志当前的目的,因而是否定的;痛苦标志了目的的未完成状态,因而是肯定的。见 如何看待“快乐是否定的,痛苦是肯定的”这段话?)
- 意志获得的满足并不直接被我们感觉得到,它顶多只以反思,回顾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意识。但是,意志受到的抑制却是肯定的,因此,这种状况会明确表示出来。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志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志获得了解放。所以,每一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暂的时间。
- 限制我们的活动范围就能够消除刺激我们意志的外在动因,而精神上的制约则可以消除内在的动因。不过,精神上的制约却存在这一不足之处:它为人们的百无聊赖敞开了门户,而无聊却是人们无数痛苦的间接根源。
- 快感的产生本质上是需求的缓解。因此,因为需求的消失而导致的快感的消失,是丝毫不值得抱怨的。
- 一切事物在被观照时都是愉悦的,但在具体存在时,却是可怕的。(观照:表象的一面,作为客体的,幻想的;存在:意志的一面,作为主体的,幻灭的)
社会交往
- 独处之贵: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 有节制的,客观的社会交往: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团火,明智的人在取暖时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的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 社会约束我们对愚蠢,呆笨与反常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具有优越个性的人却必须请求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者,他必须把自己的优越之处掩藏起来,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他完全无意这样做。
- 每一个人都无法看到自身之外的东西 — 我的意思是,每一个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与这个人的自身相等,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如果这个人的智力素质属于低级的一类,那么,别人的思想、智慧,甚至最伟大的天赋智力,都无法对他产生效果,他对别人拥有的思想水平也一无所觉。
- 说服他人:谁要想让别人相信他的看法,那他就要冷静,不带激情地把他的看法表达出来。因为所有激烈的情绪都来自意志,而非认识力。
- 在年轻时候,我们误以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和有影响的事件会大张旗鼓的露面和发生。到了老年以后,对生活所做的回顾和考察却告诉我们,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悄无声息、不经意地从后门进入我们的生活。
我与地坛
史铁生
[2024.1.18]
不管异时的还是异域的,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
最爱 好运设计,读完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黄土地情歌 (压抑中迸发的人性) 和 记忆与印象 (跳舞的珊珊,七子和最好吃的烤肠) 紧随其后。史铁生的文字美又不加堆砌,平实的句子里蕴藏了太多的情感。恨未早读。
-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 独自贴近墙根我往回走,那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记忆在这儿又出了差误,好像还是街灯未亮,迎面的行人眉目不清的时候。晚风轻柔的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离,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捡根树枝,边走边在那墙上轻划,砖缝间的细土一股股的垂流……咔擦一下所送走的,都扎根进记忆去酿制未来的问题。
- 抗拒进园的孩子其壮烈都像宁死不屈,但一落入园墙便立刻吞下哭声,恐惧变成冤屈,泪眼望天,抱紧着对晚霞的期待。
- 这颤抖是一种诉说,如同一个寓言可以伸展进所有幽深的地方,出其不意的令人震撼。
- “庄子哎!回家吃饭嘞——”我记得,一听见庄子的妈这样喊,处处的路灯就要亮了。
-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 想想亚当和夏娃走出伊甸园时的惊讶与好奇吧,想想那条魔魔道道的蛇,它的谗言,它的诱惑,在这繁华人世的应验吧。想想春风若非强劲,夏天的暴雨可怎样来临?想想最初的生命之火若非猛烈,如何能走过未来秋风萧瑟的旷野?因而想想吧,灵魂一来到世间便被囚入有限的躯体,那灵魂原本就是多少梦想的埋藏,那躯体原本就是多少欲望的储备!
- 她开始旋转,旋转进明亮,又旋转得满身树影纷乱,闭上眼睛仿佛享受,或者期待,她知道接下来得动作会赢得喝彩。她转得越来越快,连衣裙像降落伞一样张开,飞旋飘舞,紧跟着一蹲,裙裾铺开在海棠树下,圆圆的一大片雪白,一大片闪烁的图案。
围城
钱钟书
[2024.1.27 重读]
她知道匣子里是自己的信,不愿意打开,似乎匣子不打开,自己跟他还没有完全破裂,一打开便证据确凿地跟他断了。
回想起高中语文课在抽屉里偷偷看围城看到笑出声的经历。钱老你真的太会写批话了。找个时间把这本书里那些巧夺天工又俯拾皆是的比喻整理一下。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赵林
[2024.2.29 闰日]
哲学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改造世界,而在于改变自身。
通俗易懂又气势磅礴的西方哲学史介绍。发轫于古希腊“爱智慧”的涓涓细流,西方哲学在怀疑和批判中不断自我否定和超越,流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思想长河。无数伟大的头脑对真理的执着追问,使得上帝的身影从至高之地隐去,人类终于得以一窥宇宙的奥秘。
一定要找时间整理一下:从泰勒斯开始,黑格尔结束。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余华
[2024.4.26]
心理描写是知识分子虚构出来的,来吓唬我们这些写小说的,害得我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 有人将文学传统和文学先锋性对立起来讨论,这是错误的。传统不是固定的,是开放的;不是已经完成的,是未完成的,是永远有待于完成的。当传统开始自我革新的时候,就是先锋性出现的时候。所以,先锋性只是传统自我革新时的一系列困难活动。
- 福克纳教会我对付心理描写的一个绝招,简单来说就是当心理描写必须出现时,就让人物的心脏停止跳动,让人物的眼睛睁开。
- 罗素给一千年后人们的话: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余华的书单 (如果要我列出必读的几本中短篇小说……):
-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
- 青梅竹马 樋口一叶
- 老人与海 海明威
-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马尔克斯
- 南方高速公路 科塔萨尔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
[2024.4.26]
没有看到姑娘们的身影,我瞬间感到一丝落寞。
………
快接近码头时,舞女蹲在海边的身影撞入了我的心头。直到走到近旁她依然一动不动,默默地耷拉着头。还是昨晚的妆容,这更加牵动了我的心。眼梢的红晕为略带愠色的脸庞增添了一抹稚嫩的凛然之色。
………
在买船票的间隙,我寻了很多话题与她攀谈,可是舞女只是俯首,一味盯着运河入海处,一言不发。有几次我话还没说完,她就一个劲儿点头。
太像翠翠了,读的时候经常幻视。薰和翠翠都生长于充满爱的家庭,她们被保护的很好,所以像雏鸟一般天真浪漫;与此同时,她们又察觉到家庭的窘困与无奈,所以多了一分雏鹿般的乖巧伶俐。川端和沈从文实在太狠心,让这样惹人怜爱的少女春心萌动后又被迫面对漫长的离别。
这作家独有的无情成就了这两部作品:少男少女的惆怅与苦闷浸淫在湘西的青山下,伊豆的大海边,反而变得更为澄澈。我只好怀着罪恶感满足地品尝。(写得也太 おっさん 了。。。核突致歉)
不存在的骑士
卡尔维诺
[2024.4.28]
在这个世界上又充斥着许多既无名称又无特征的东西、现象和人。生存的自觉意识、顽强追求个人影响以及同一切现存事物相抵触的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没有普及开来,由于许多人无所事事 —— 因为贫穷或无知,或者因为他们很知足 —— 因此相当一部分的意志消散在空气里。
那么,也可能在某一处这种稀薄的意识浓缩,凝结成块,就像微小的水珠汇聚成一片片云雾那样。这种块状物,出于偶然或出于自愿,遇上一个空缺的名字和姓氏,遇上一项责任明确的职务,而且 —— 特别是 —— 遇上一副空的铠甲,因为没有铠甲,一个存在的人随着光阴流逝也有消失的危险,可以想见一个不存在的人将如何 …… 阿季卢尔福就这样出现了。
不存在的骑士 阿季卢尔福:被规则与符号定义的精神实体存在。骑士精神像 水消失在大海中。对西方哲学传统 本质先于存在 的否定?[稀薄的意志被抽象的骑士精神和对功名的追求凝聚成无形的实在,可说是规则性的本质定义了阿季卢尔福的存在;然而最终骑士对自我意志产生怀疑而消散] 萨特的 自为存在 (being-for-itself) 推到极端的体现。
古尔杜鲁:没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性肉体存在。任何规则,标签,名称都无法描述的混沌存在。或者可说是萨特的 自在存在 (being-in-itself) 推到极端的体现。
朗巴尔多: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灵与肉的结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 —— 人在创造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本质。接受阿季卢尔福赠与的铠甲后,铠甲第一次在战斗中损伤 (肉体的脆弱),但又间接使他最终俘获了布拉达曼泰的芳心 [抑或是布拉达曼泰本人舍弃了对符号的迷恋?]。
托里斯蒙多:虚无主义面纱下的理想主义者。鄙弃功名与虚伪无谓的军旅生活,但这一切建立在他将自己的意义置于虚无缥缈的圣杯骑士团之上 [如果说朗巴尔多的意义建立在自己主观能动的选择之上,托里斯蒙多则将自己的意义建立在更为终极的他者上。这个他者暗喻的应该是宗教信仰]。这个意义被戳破后又重新被爱情点燃 —— 卡尔维诺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个幸福的结局,这是存在主义者的乐观带来的吗?
库瓦尔迪亚的反叛:宗教压迫性质的揭露后公民自主意识的觉醒。
他也能学会的 …… 我们过去也不懂应当怎样生活在世界上 …… 也是边生活边学会 ……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
[2024.5.18]
于是我找到了生与死之间的不同,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
我们常把单薄无趣的塑造称作是「扁平」的,立体鲜活的塑造称作是「圆形」的;那么余华写在此书中的人物可以说是「六十四面体」形的。他以一种近乎炫技的手法描绘出人性的复杂,却又不令读者觉得突兀。
之所以可以做到这样,是因为他准确的揭示了这些看似大相径庭的人格特质下共有的行为逻辑。儿童的天真下潜藏着残忍 (孙光平/明,国庆/刘小青),老人的卑微后渗透着狡诈 (祖父),善良坚忍的朋友 (苏宇) 被束缚在性压抑的牢笼,顶天立地的养父 (王立强) 自毁于一次失败的偷情。
但我不觉得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
全书中绝对恶的化身只有孙广才 (父亲) 一人,把父权社会的压迫本性展露的淋漓尽致。我向来不喜欢性别叙事,但仍不可否认,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野蛮丑恶并不比她的辉煌神圣少多少。在这个小小家庭中,没人意识到压迫的根源来自孙广才,所有人,无论是男人,女人,儿童,老人,只能相互倾轧以求暂时自保 —— 这背后的象征意义令人胆寒。
- 当哥哥硬将她背在身上向城里走去时,母亲气得眼泪直流,她捶打着哥哥的脊背说:“我会恨你到死的。”然而走过那座木桥以后,母亲就安静下来。她趴在哥哥的背脊上,脸上开始浮现少女般甜蜜的羞涩。
- 祖父晚年的形象就像一把被遗弃的破旧椅子,以无声的状态期待着火的光临。
- 我能够明确意识到的,那就是一种情景将在我眼中永远消失。在傍晚的时刻,孙友元步履蹒跚地在那条小路上摇摇晃晃地出现,向我和池塘走来。我总是很远就看到了他抱在怀里的油布雨伞,和肩上的蓝布包袱。要知道,这情景曾经给过我多次阳光般的温暖和安慰。
- 过早的自由使他像扛着沉重的行李一样,扛着自己的命运,在纷繁的街道上趔趔趄趄不知去向。
- 他开始想象他的母亲,在无依无靠的时候,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想象没有面对未来,而是过早地通向了过去。
饺子
李碧华
[2024.5.19]
情欲往往是「下等」的比较快乐。肉,往往带血最好吃!
有人说香港文化与电影分不开,是有几分道理的。李碧华的文字极具电影感,简直是天生的剧本。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她文白交杂的风格后扑面而来的森森鬼气。那些绮丽诡谲的描写就像她笔下的潮州卤水鹅,明明散发着粘稠浓郁到化不开的荤腥气,却把人心中那一点「瘾」搅得天翻地覆。
所有短篇里无疑还是「饺子」最为优秀。读毕后再看那些平常街巷仿佛都感觉有所不同。
- 在扇町通走着,人人熙来攘往,我俩被淹没了,像各自被折入隔了几层的扇叶中。
- 罗湖口岸联检大楼关卡,每天往返香港和深圳的人潮如过江之鲫。个个都面目模糊,身世各异。卧虎藏龙,或不过升斗市民芸芸众生,走进一个千百岁的葫芦,两头宽中间窄,来自四方八面,汇集一个过关的通道,然后散佚凡尘,再无觅处。
- 走进这个龙蛇混杂迷宫一样的环境,那些街坊市民,都是主妇,打工女郎,放学追逐的学生,咬着线头线脸拔毛的阿婆,市井男人,赤膊露出软瘪肚皮的老人……
- 女孩黑发中长,因俯首,头发往两边分垂,露出一截白嫩的脖子,后颈有细细的毛。上半身软凸而轻荡。
关于「吃」的描写片段更甚 (卤水鹅,蛋挞,八爪鱼丸子……)。有时间可以专门做个总结。
地下室手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
[2024.5.30]
「他们不让我……我没法做一个……好人!」我好不容易说道,接着就走到沙发旁,倒在沙发上,在真正的歇斯底里中痛苦了大约一刻钟。她紧贴着我,搂着我,仿佛在这拥抱中昏厥过去了似的。
如果把人的心灵比作是一片大海,那么我们能看到,即使再风平浪静的海面,也会时不时浮现出一些阴郁,肮脏的东西。大多数人通常不假思索的将这些腌臜按入海底,不再回想;而「精神发达」的人则会被这不和谐所吸引,进而探究它们的源头。
潜入过海底的人会惊奇的发现:古井无波的海面下往往最暗潮汹涌;人类与生俱来的非理性竟是这样的顽固!不可置信过后,他们将接受这混沌:毕竟这不可预测的非理性同样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然而地下室人却被永远困在了海底。他没法再出声,因为他最深的自我已经将他紧紧包裹。他被这原始的混沌所撕扯,旋转,蹂躏 — 在这痛苦中甚至生发出快感。他是受害者,但同样也是施害者。对妓女丽莎的自白是他向海面投去的最后的绝望一瞥;在这之后,他将永远在自我的海底中挣扎沉沦。
第一 PART — 地下室。
- 拒斥理性 (即所谓的「二二得四」) 至上:只有一种情况,只有这一种,即一个人可能会故意,会有意识地甚至希望对自己有害,希望自己干蠢事,甚至干最蠢的事,即:有权希望自己能够做甚至最蠢的事,而不是只需做事来束缚自己的手脚。
- 水晶宫之喻:不能被吐舌头的水晶宫。如果水晶宫真正建立,住在水晶宫的人将不会容许地下室的存在。老鼠们赖以生存的地下室将会被充公,那些偷偷吐出的舌头,也会因为有失文明而被剜掉。
- 悔恨和自我厌恶勾成的调味汁:有意思的是「一切美与崇高」向我涌来的时候,有时候也是我夜宿青楼的时候,也正是我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时候,它们就像零零星星的闪光一样不时出现,似乎在提醒人们它们的存在。然而它们并不是用自己的出现来扫荡这嫖娼与卖淫;相反却以两者的反差来使这嫖娼与卖淫显得更加有滋有味,而且出现得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形成一种好的调味汁。这调味汁是由矛盾,痛苦和痛苦的内心分析调制出来的,所有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痛苦也就赋予我的寻花问柳以一种辛辣的味道,甚至意义 —— 一句话,它们完全起到了好的调味作用。
- 然而,在我的所有这些幻想中,在这些「躲进一切美与崇高以求解脱」中,我倾注了多少爱,主啊,我倾注了多少爱啊!虽然这是一种幻想的爱,虽然这爱从来没有实际运用于任何一件与人有关的事情上,但是这爱还是很多很多,以致后来,在付诸行动的时候,倒觉得没有应用它的必要了:这简直成了多余的奢侈。
第二 PART — 雨雪霏霏。
- 一种卑劣的念头咬了我一口;我径直走到她眼前……
- 我不久就清醒了过来;是一下子清醒的,没费力气,我立刻想起了一切,好像这记忆一直守着我,随时准备重新扑到我身上来似的。
- 一种阴郁的思想蓦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随即传遍全身,产生出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这感觉就像一个人走进潮湿、发霉的地下室产生的感觉一样。
- 她的脸变得像手帕一样煞白,她想说什么,她的嘴病态地扭曲了一下,但是她的两腿仿佛挨了一斧子似的,猛地跌坐在椅子上。
棋王
阿城
[2024.6.6]
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在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忽然又仿佛见了呆子的母亲,用一双弱手一张一张地折书页。
「三王」的故事早有耳闻,读毕只能说名不虚传。三篇小说看下来一气呵成,每一篇都有自己的主旨,但又在一个更大的题目上殊途同归。棋王,树王,孩子王的故事发生在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那时的动荡,疯狂,无奈构成了许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底色,即所谓的「伤痕文学」。
但我不觉得阿城的文章居于此列。他并不揭开血淋淋的伤口,用一些夸张刻奇的写法渲染触目惊心;也不隐藏在荒诞的面具后,用诙谐或讽刺的笔触勾勒出「牛鬼蛇神」的肆虐;他只是简单的陈述,用他那精准但生动到过分的语言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
这让我想起余华的那句话「我只知道人是什么」。阿城做到了这一点,因而我们能看到灰暗背景下的那一抹抹亮色:知青间纯粹的情谊,人与自然间深厚的连结,老师选择了责任,孩子闪耀着天真。别人是通过人写「伤痕」,而阿城则透过伤痕写「人」。
- 这时已近傍晚,太阳垂在两山之间,江面便金子一般滚动,岸边石头也如热铁般红起来。有鸟儿在水面上掠来掠去,叫声传得很远。对岸有人在拖长声音吼山歌,却不见影子,只觉声音慢慢小了。(棋王)
- 我说:“老肖,来,一起坐。”肖疙瘩有些不好意思,说:“你们耍。”那声音形容不出,因为他不再说话,只慢慢走开,我竟觉得他没有说过那三个字。(树王)
- 火越来越大。有火星不断歪曲着升上去,热气灼得人脸紧,又将对面的脸晃得陌生。大家望着,都有些异样。(树王 - 篝火) 火越来越大,开始有巨大的爆裂声,热气腾升上去,山颤动起来。烟开始逃离火,火星追着烟,上去十多丈,散散乱乱。(树王 - 山火)
- 中午的太阳极辣。山上的草叶都有些垂卷,远远近近似乎有爆裂的声音。(树王)
- 不一刻,汗淌到眼睛里,杀得很。汗又将衣衫捉到背上,裤子也吸在腿上。(树王)
- 我忽然觉得风冷,回过神来,才觉出一身凉汗,见大家也都有些缩头缩脑。开始有话,只是低低地说。
- 我再也想不出什么话,只好说:“我走了,你回吧。”说罢转身便走,走不多远,站下听听,回身喊道:“来娣,回吧!”黑暗中静了一会儿,有脚步慢慢地响起来。
分成两半的子爵
卡尔维诺
[2024.6.11]
于是善良的梅达尔多说:帕梅拉,这就是做半个人的好处:理解世界上每个人由于自我不完整而感到的痛苦,理解每一事物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我过去是完整的,那时我还不明白这些道理,我走在遍地的痛苦和伤痕之中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个完整的人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帕梅拉,不仅我一个人是被撕裂的和残缺不全的,你也是,大家都是。
卡尔维诺「祖先三部曲」的第二部!我太爱这种寓言式脑洞小说了,全篇中蕴含的浓厚象征气息让我神魂颠倒。本以为这是一个用新奇意向 (被大炮轰成两半的人) 讲述不新奇主题 (善恶二元对立) 的故事,读完才知道是我肤浅了。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卡尔维诺,关注的是所谓人的「完整」问题。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
但是,「向人的一切分裂开战」的卡尔维诺,在本书中对分裂的态度却是比较微妙的。他在后记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开篇时完整的梅达尔多,既无个性也无面容,是「无定形」的;结尾时重归完整的梅达尔多也仅被寥寥几笔带过。读者所认识的,始终是梅达尔多的两个半身人。这两个不自然的,分裂的,对立的半身形象,反而比完整的人更具人性,这是否与「追求完整」的宗旨相矛盾呢?
- (邪恶的梅达尔多) 我原来是完整的人,那时什么东西在我看来都是自然而混乱的,像空气一样简单。我以为什么都已看清,其实只是皮毛而已。假如你将变成你自己的一半的话,孩子,我祝愿你如此,你便会了解用整个头脑的普通智力所不能了解的东西。
- (善良的梅达尔多) 帕梅拉,这就是做半个人的好处:理解世界上每个人由于自我不完整而感到的痛苦,理解每一事物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我过去是完整的,那时我还不明白这些道理,我走在遍地的痛苦和伤痕之中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个完整的人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
卡尔维诺承认,该小说不由自主的表达分裂意识,是因为它诞生在一个分裂的时代。或者说,半身人们以分裂作为自己的真正生存方式,某种意义上反而比原来的「愚蠢的完整」更完整。
由此,他重新思考了人的「完整」的定义:是否真正的人的完整不是幻想中的一种不明确的总和,或者说齐备,或者说多面,而是坚持不懈地深入认识实在状况,认识自己天然的和历史的条件,个人的自愿选择,构建,能力,风格,包括内心自律和主动的个人准则,始终不渝?
与其说是卡尔维诺秉持自己「追求完整」的理想写下了这个故事,不如说这个故事以它「自然的内在动力」流向了对真正完整定义的反思。这大概就是好的作家和他的作品之间的理想关系吧!
除此之外,故事中的很多角色都象征着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残缺」,或者是「异化」:
- 木匠比特洛基奥多师傅:「纯粹的」,「自由客观的」科学家,技术人员与人类现实生活脱节,他们单一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的责任感不足以使自己的良心安稳。
- 特里劳尼大夫:与木匠师傅一样,不同的是他有着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从而选择了妥协与逃避。
- 麻风病人:享乐主义,无责任感,唯美主义,病态,「快乐的颓废」。可用「颓废主义」概括。
- 胡诺格教徒:与麻风病人对立,是建立在实用道德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图解,是一种无宗教的宗教伦理的描写 (马克斯韦伯的资本主义新教起源说)。
西西弗神话
阿尔贝·加缪
[2024.7.3]
人应当设想,西西弗是幸福的。
暂时列入 2024 年的第一名。必须承认,书中的有些片段还是相当晦涩难明的 (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但难以掩藏的是加缪对荒谬冷静而深刻的洞见,对人与人的生活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热情,对一切超出人的尺度之外的「怀念」,「跳跃」以及「希望」的摒弃。它们是荒谬之地中诞生的灰色火焰,灼烧着一切虚无缥缈的神明。
摘录了很多地方。加缪的文字本身也是很美的,读起来相当享受。应该找一个单独的时间,一个不被打扰的地点,写一篇单独的随笔给这本小书 (Done)。
亲密关系 (第六版)
罗兰·米勒
树上的男爵
卡尔维诺
[2024.9.6]
“科西莫 · 皮奥瓦斯科 · 迪 · 隆多 —— 生活在树上 —— 始终热爱大地 —— 升上天空。”
卡尔维诺「祖先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还是熟悉的风味:精致但轻盈的寓言式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通向完整的道路究竟在何方?科西莫用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能够达到一种非个人主义的完整,接下来,就是真正的自由。
但我总觉得我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想了很久,我觉得原因可能出在「视角」上。科西莫主动放弃优渥的生活,与贵族礼教决断,这无疑极富反抗精神;他以一种远离大地的姿态亲近大地,出世而不避世,这种洒脱的姿态是卡尔维诺所推崇的。作为中国读者,我们对这一思想应该并不陌生。
与古代「内圣外王」的超世精神类似,科西莫与世界的距离是垂直的;正如贵族之于平民,树上之于树下。他投向这个世界的目光始终是俯视的:从上面看,你们每个人都好像小虫子!在重大公共事件上,他也位于领导者的身份,帮助民众摆脱了一次次危机。至于爱情,无论是乌苏拉还是薇我拉,都是同阶级的贵族女子。
我并无意大声疾呼所谓上层阶级的「原罪」,也并非否认科西莫的勇敢,正直和斗争;我只是想说,那些没有选择的人们:翁布罗萨广场上交谈的闲人,偷果子的顽童,庄园府邸中的仆役,或者说,我们,是否也拥有上树的轻盈?即使下定决心上了树,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住地心引力?
科西莫承受住了这一切。但在他本身之外,还有几股对抗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他作为贵族的骄傲和自尊,美艳动人的薇我拉的爱情许诺,总是在身后默默支持的家人 (以弟弟为代表) …… 也许他本人没有意识到,或是说,他认为这些力量对他不重要;但无论如何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想象一下果园小偷的其中一员若是立誓再不下树,除了树上的男爵科西莫,又有谁会真正在意?他的家人也许在庆幸吃饭的嘴少了一个之余,又懊恼将来家庭的收入少了一份。
我所期望的人与世界的距离并非垂直的,而是水平的;并非树上对树下的俯视,而更近似于叔本华所言雪天取暖时手与火炉间的距离。毕竟大家始终都在同一片大地上行走;更何况,这是一个森林不复存在的时代。
重复
克尔凯郭尔
受多边兽启发,把这本书与最近看的几部动画结合起来写了一篇书+影评。
[2024.9.23]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
米歇尔·图尼埃尔
很精彩的一部新寓言派小说。
笛福的原作当然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其确实充斥着前现代的殖民主义精神,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与对工具理性的推崇。
图尼埃尔的戏仿则驳斥了以上种种:首先是带着某种不详意味的烂泥塘,这无疑指向一种内生的死亡驱力;作为希望岛总督的鲁滨逊必须通过在岛上重建语言秩序 (颁布希望岛宪法,对浸入烂泥塘的举动施加惩罚)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压抑。
当他在一张纸上描出第一个字的时候,他不禁喜极而泣。他仿佛觉得自己一下子从陷身的兽性深渊中挣脱了一大半。通过完成这一神圣的行为 —— 写字,他已经走向了朝着精神世界的回归。
然而,在这个缺少了「他人如同一座座灯塔」的世界,这套模仿人类社会的符号体系摇摇欲坠。鲁滨逊意识到:「在希望岛,只有一种视点,就是我的视点;任何的潜在性都被剥夺了。」他必须一次又一次的抵御实在界的冲击,没有任何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承受这种冲击。
为了抵御视觉上的幻境,海市蜃楼,恍惚的幻觉,白日做梦,奇思怪想,疯狂的谵妄,听觉的混乱……最最坚实的城墙,就是我们的兄弟,我们的邻居,我们的朋友甚或是我们的敌人,但必须要有某个人,伟大的神明啊,要有某个实实在在的人!
在惨淡经营的符号秩序与实在界入侵的角力之间,一个新的鲁滨逊在总督的背后迅速的生长起来:作为开端的是在希望岛黑暗洞窟中的那次奇迹体验。洞窟象征着母亲的子宫,涂满羊乳的鲁滨逊蜷于其中,缺氧的幻觉让他短暂体验到了原初的完满。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理解,驱使鲁滨逊走进洞窟的欲望,正是被父之名所禁止的,婴儿最初的欲望。鲁滨逊成功的回归了母体,这是符号秩序开始崩坏的先兆。
我对鲁宾逊的漏壶印象也很深刻:它的停止直接带来了时间的停止。这进一步证明了时间从未真正存在,它只是意识的发明,是无序的杂多与有序的收缩间协调的产物。
漏壶有规律的滴答声,一会儿工夫前还以它那种勤奋不已、令人安心的美妙旋律,仿佛打着节拍,为我吟唱着摇篮曲,可突然之间,它又召唤来一个令我恐慌不已的完全相反的景象:一滴水的永无休止的滴落,毫不留情的洞穿了最坚硬的顽石。自欺欺人是毫无用处的:我的空中楼阁整个的坍塌了。而语言的损坏则是这一侵蚀最显然的后果。
从作为奴隶的希望岛 (作为总督的鲁滨逊),到作为母亲的希望岛 (作为子宫的洞窟),再到作为妻子的希望岛 (欲望的小斜谷与曼德拉草),鲁滨逊被符号秩序束缚的意识开始逸散,并实现了与希望岛本身的同一。星期五的到来非但没有使得符号秩序的重建成为可能,火药的爆炸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它把希望岛殖民地连同鲁滨逊的理性意识一起,彻底毁灭。从此以后,对鲁滨逊而言,一瞬与永恒并无区别,正如「我」与希望岛也不再有差异。
他现在的青春并非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年轻,生物学的青春是容易腐烂的,它所携带的只是一种走向衰老败落的冲动。他的青春是矿物的,神圣的,太阳的青春。每一个清晨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最初的开始,都是世界历史的绝对开始。在太阳神的照耀下,希望岛战栗在一种永恒的现时之中,永无往昔,也永无未来。他将永不脱离这一永恒的现时现刻,他不愿再堕落到一个破败不堪,充满着污秽的尘埃与废墟的世界中去!
[2024.11.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王蒙
初中很喜欢王蒙的《这边风景》,还因此去了一趟新疆。偶然见到这个短篇,小读了一下,不得不说这时笔力还是比较青涩。
在我眼里看来已经是红到不能再红的作品在那个时代居然被打成毒草,真是不敢相信。时代的确在变化;但文中的那几个官僚的面貌,今天读来仍然无比熟悉。
[2024.11.25]
五号屠场
库尔特·冯内古特
[in 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