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undamental of Ethics, Chapter 10, Shafer-Landau
规则效果论
规则效果论(Rule Consequentialism)采取了一种妥协的方式,保留了效益主义的大部分精神,又能够应对多项针对效益主义的反对意见。
规则效果论认为,
这就是「效果论」体现的地方了:
又回到福祉的定义。为了解决效益主义忽视正义的问题,胡克(Brad Hooker)将他的版本(同样也是最知名的版本)的规则效果论的内在善定义为幸福与正义。最优的社会规则将能最大化两者。
正义的回归
我们来看看规则效果论是如何处理效益主义的一些困境的。
针对执法者通过威胁犯罪分子亲人的方式迫使其就范的例子,考虑这两条社会规则:
- 执法者无权对无辜人士施压,即使他们是犯罪分子的亲属。
- 执法者有权对无辜人士采取措施,只要这样能够加速办案进程。
在贯彻第二条社会规则的社会中,我们能够想象执法者被赋予了过多的执法权;他们很有可能对是否需要采取此类措施做出错误的判断。也许在某些孤立案例中,此举是最优的;但作为一项普遍规则,禁止这种行为才是最优的。
简而言之,规则效果论就相当于:「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做,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马路空无一车,我们也通常不会贸然闯红灯 —— 显然,此时无视交通信号的行动能够增加福祉(为我们节省了一点时间);但若「不等红灯」成为了一条普适的社会规则,你能想象交通会混乱成何种程度吗?
本质善恶的可能
引入规则同样使得行为的本质善恶成为可能。这是因为,根据规则效果论,有些行为是绝对禁止的,即使有时它们能够带来好结果。
比如说,在此时此地拷问眼前的这名囚犯是最优的,但考虑到存在「禁止拷问」的最优社会规则,我们不能这么做。即使拷问能为我们当前的案例带来好结果,但从多数与长期的角度来看,禁止拷问的社会在幸福和正义两方面可能都比允许拷问的社会好得多。
这样,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说,拷问,拘捕无辜之人,食尸,谋杀均是绝对禁止的。这也从某种程度支持了我们认为它们本质上就是恶的道德惯性。
简单的正确
规则效果论舍弃了效益主义复杂的预测,计算与权衡。
最优社会规则一旦确立,我们只要遵守即可。
这是一件好事吗?谁有权力确立「最优社会规则」呢?
批判
规则效果论有如此显而易见的好处,愿意接受它的哲学家却不多。斯马特(J. J. C. Smart)更是直接斥之为对规则的非理性崇拜(irratioal rule worship)。
重点在于这个「非理性」。我们知道效果论的目的在于使得结果最优;但规则效果论要求我们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即使我们知道打破它们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明知行为与目的相悖,但仍然盲从,这不就是「非理性」吗?

很自然的想法:规则效果论适合作为统治大多数人的道德工具,只有少数人才能藉由效益主义的信条让世界变得更好 —— 这种二分是否催生了一种道德精英主义?